(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制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专业介绍:本专业是学校首批重点建设专业之一,隶属于工学学科。设有先进的计算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人工智能实验室,培养学生在软件开发、系统运维、网络安全、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致力于培养符合国家和西部战略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理工类人才。
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本专业立足西部,面向全国,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具备扎实的数学与自然科学知识基础,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方法,具备计算思维、系统开发及项目组织的工程实践能力,以及具有良好的表达能力、竞争意识、团队精神、良好的外语运用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具有国际视野和跟踪计算机前沿领域发展的洞察力的高素质应用型理工类人才。该专业的毕业生将具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能够在科研机构和教育部门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或在 IT 行业的企业和事业单位从事计算机系统的开发、维护、测试和管理工作。毕业生具有较强的逻辑推理与编程能力,不仅能为攻读计算机相关学科硕士打好基础,也能为攻读相近学科硕士奠定不可或缺的基础。
专业核心课程:程序设计基础、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离散数学、数据结构与算法、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操作系统、编译原理、计算机组成原理、网络技术与应用、软件工程、微机原理与接口、信息安全导论、人工智能导论。
(二)信息工程(学制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专业介绍:本专业紧密结合物联网应用、人工智能等产业需求,组建智能感知与测控教科研团队,全职引进“昆仑英才”2 人,具有企业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多人,为党和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工程人才。
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本专业立足青海、以服务经济发展为宗旨,结合党和国家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方针以及打造青海生态文明高地的布局,重点突出区域产业特色,培养掌握扎实的数学、工程科学基础知识以及信息工程相关的基本理论、技术和方法,具备良好的软硬件实践经验,具备人文素养、社会责任感,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了解信息科技对于社会的影响与责任 ;具备沟通协调、团队合作、跨领域合作以及良好地适应技术进步和社会需求变化的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工程人才。学生毕业后能够在物联网应用、信息网络安全、人工智能领域从事工程运维、方案设计、技术研发等工作。
专业核心课程:数据结构与算法、网络技术及其应用、模式识别与机器学习、数字系统仿真 VHDL 设计、通信原理、高频电子线路、人工智能技术等。
(三)自动化(学制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专业介绍:本专业是学校首批重点建设专业,属于控制类学科。专业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立足青海,面向全国,服务国家建设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结合党和国家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方针以及打造青海生态文明高地的布局,重点突出区域产业特色,以培养符合时代要求、遵守法律法规、理想信念坚定、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突出、勇于创新创造的高素质自动化技术人才。依托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重大战略,本专业以嵌入式、机器人为特色,着力培养服务国家战略、符合时代需求,具有嵌入式系统、机器人系统开发与应用能力的新工科高素质应用型工程人才。已经建成机器人创新实验室、微机原理实验室、电机与电力拖动实验室,按照课程的设置将建设检测技术及仪表实验室、运动控制实验室、电气控制与PLC应用实验室、自动化综合竞赛实验室,并与4家省内外知名企业共建校外实习基地。实践条件完全满足本专业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本专业立足国家和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专业知识,系统掌握电路原理、电子技术、控制理论、运动控制、微控制器技术及应用、电气控制及 PLC 应用、过程控制、计算机控制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在人工智能、工业控制等相关领域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生产制造、运行维护、 技术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工程人才。
专业核心课程:自动控制理论、检测技术及仪表、微控制器技术及应用、现代控制理论、运动控制、电气控制与 PLC 应用、计算机控制系统、过程控制等。
(四)数字经济(学制四年,授予经济学学士学位)
专业介绍:本专业是学校重点培育的特色专业。专业引进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高端复合型人才,打造了高水平教师团队。建设有高水平数字经济综合实验室,能够为培养计算机编程、经济模拟仿真、统计分析、大数据分析与可视化、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方面的创新实践能力提供强有力支撑。与多家知名企业合作建设校外数字经济创新实践平台,全力培养学生在数字科技、数字商务、产业数字化转型等领域的创新创业实战能力。
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本专业立足西部,面向全国,培养理想信念笃定、政治素养优良、思想品德高洁,具有扎实的经济管理和数字科技基础理论知识,系统掌握交叉融合的数字经济思维模式,以及数字技术运用、数字经济分析、数字经济实践与创新等方面能力,能够在数字科技、数字商务、金融科技、智能制造、智慧能源等行业从事数字经济分析、数字产品与商业模式规划设计、数字化运营和管理、数字化转型规划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数字经济人才。
专业核心课程:数字经济学、互联网金融、云计算技术与应用、数据挖掘与分析、区块链原理及应用、大数据应用基础、数字营销。
(五)人工智能(学制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专业介绍:人工智能是以计算机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为支撑,与认知神经科学、数理学科、人文、社会科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新型专业,服务于国家和区域人工智能发展战略,满足现代产业变革对高水平人工智能人才的迫切需求。2017年7月,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指出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到2030年使中国人工智能的理论、技术与应用总体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形成一批全球领先的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基地。然而,人工智能人才短缺已经成为制约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瓶颈问题,构建立足区域产业需求、服务产业转型的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体系势在必行。人工智能经过六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知识体系,逐步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领域,其核心内容也与传统的计算机领域有较大差别,需要具备更广泛深入的数学基础、程序基础以及多学科交叉知识。该专业现拥有一支涵盖机器学习、深度学习、计算机视觉、智能决策与规划、知识图谱与因果推理、自然语言处理以及大语言模型等方向的高质量教师队伍。学院已建成包括小型智算集群、机器人开发平台、物联网平台以及大语言模型微调与推理部署环境在内的人工智能基础设施,为专业发展提供了全面的软、硬件支持。
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学院人工智能专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握新型研究型大学质量内涵,立足高原资源禀赋,突出区域产业特色,培养理想信念坚定、符合时代需求、服务国家战略;具有坚实的数学基础、计算机基础理论和方法、信息技术和编程相关知识,系统掌握人工智能理论与基本方法;掌握人工智能的基本模型、原理及算法,设计有效的技术解决方案并能从事相关应用研究与开发;具备卓越的科学素养与创新性科学思维,对人工智能前沿领域有较深的见解;适应国际化竞争环境,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以及终身学习能力和开拓创新精神的人工智能应用型人才。